为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促进课程教学转型,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上海市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鼓励各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优势,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开展线上教学,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运用和发挥校内外资源,集聚优质师资团队力量,建设校内优秀在线开放课程。
2.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深化“三教”改革,促进广大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转变,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3.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含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创新创业类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公共基础课和优质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构建满足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二、建设原则
1.教育性原则 课程内容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求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贯彻课程思政,体现教书育人,教学设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课程资源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表现形式凸显信息化教学特色。
2.系统性原则 根据课程特点,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相关行业、岗位从业人员等各个层面的需求,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与优化,构建完整、系统化的对接岗位能力的课程教学资源。
3.前瞻性原则 在保证课程改革成果先进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课程建设中。
4.边建边用原则 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要及实现可能性,根据课程需求、课程内容分步建设,边建边用,重在应用与推广。
5.共建共享原则 以课程团队为核心,以技术平台为支撑,汇聚专业及行业企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着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和教学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推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实训、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测试考核、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的转型与发展。共享优质资源。
6.规范管理原则 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引进和对外推广的工作程序,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的审核和把关。加强教学过程和教学平台运行监管,防范和制止有害信息传播,保障教学平台运行稳定和用户、资源等信息的安全。
7.突出重点原则 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重点,支持省级、校级等资源类项目建设,如教学资源库、教材、课程、实训基地等建设,专业类项目建设,如品牌专业建设(含高水平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等)以及实践创新项目建设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
三、建设管理
(一)建设规划
学校成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照先建设后认定的原则,教学团队在规定的教学平台上建设,建设完成后经学院审核推荐,学校组织专家在线评审,择优认定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情况,不断更新内容及改进完善,充分运用在线开放课程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到2026年,拟建设60门左右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建设 1-3门省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
(二)经费管理
认定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的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含补贴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费采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经费主要用于视频制作、教学资源建设等开发,经费使用符合相关规定,报销时按相关财务制度要求执行。
(三)知识产权保护
校内在线开放课程视为教师职务之作,授课教师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术规范,讲授的内容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构建校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相关课程建设团队均须签订平等互利的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切实保障各方权益。除特别约定外,在线开放课程所有权归属学校,自制数字化资源的所有权归属课程团队。
四、建设要求
申报课程须已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已形成较为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并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课程团队
课程建设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课程团队成员均在教学一线长期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主讲课程。除主讲教师外,还需配备必要助理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能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课程团队应负责课程相关教师的培训及教学研讨工作。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成一支教学、辅导、设计和技术支持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
(二)课程内容与资源
1.课程内容 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课程建设要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课程思政等核心内容。
2.课程资源 每门课程应有包括课程介绍、负责人介绍、课程标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在线作业、在线讨论、试题库、参考资料和微课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微课可以采用碎片化的方式组织,围绕知识点或技能,精心制作短小精悍、图像清晰、技术规范、画面美观、清晰表达的微课。主讲教师授课视频不得少于40%,每个视频的时长为5-20分钟。
(三)课程设计
1.教学设计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围绕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整体化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与学新型关系,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明确学业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者移动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要求。便于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2.教学活动与评价 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学习,通过网页嵌入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答题、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每16学时的课程至少应有两次在线作业,同时进行在线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建议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与终结考试形成总成绩。
3.教学效果与影响 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的学习过程、行为和效果,促进因材施教,提高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技术要求与支持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符合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规范。
教务处负责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教学平台使用技术培训与课程上线帮助,同时负责对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建设课程提供培训,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并对课程内容(包括简介、视频、习题等)进行技术把关,确保课程与教学平台的有机衔接。
五、其它说明
本建设实施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与说明。
附件1: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验收评审标准
附件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规范
附件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验收评审标准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参评时间:
年 月 日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权重
|
观察点
|
课程
内容
(25分)
|
规范性
|
8
|
课程定位准确,名称规范;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符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等要求等要求。
|
政治性
|
7
|
政治方向正确,育人作用明显。
|
安全性
|
5
|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
丰富性
|
5
|
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网络教学技术灵活、适当。
|
教学
设计
(30分)
|
合理性
|
12
|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活动组织合理;每学分总视频长度不低于240分钟,每个视频长度在8至20分钟之间。
|
方向性
|
10
|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合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
|
创新性
|
8
|
在方法应用、技术应用、考试方式和教学组织某一方面有所创新。
|
课程
团队
(10分)
|
负责人
|
5
|
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慕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
团队
|
5
|
课程团队结构合理,至少有一名高级职称教师。
|
教学
支持
(10分)
|
团队服务
|
5
|
通过课程平台,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与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在线指导与测评。
|
学习者活动
|
5
|
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
|
应用
情况
(25分)
|
应用前景
|
8
|
具有公开在线开放的前景。
|
实际应用
|
10
|
至少在校级层面线上开放一轮,并有50人以上的选课人数。
|
应用效果
|
7
|
具有实际应用效果的具体数据。
|
总得分:
|
评委签名:
|
附件2: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规范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视频、教学资料(PPT课件、参考资料等)、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单元测验及单元作业、考试。
应保证各类教学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各类资源的具体规范如下:
(一)视频(教师的授课录像)
1.技术要求
时长范围:5至20分钟(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
视频格式:视频采用MP4格式,单个视频文件小于200M,视频采用H.264编码方式,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16:9; 960×720,4:3)。
音频:清晰,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噪音等缺陷;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采样率48KHz;音频码流率128Kbps (恒定);双声道并做混音处理。
片花(课程宣传片):片长1至3分钟,应包含的元素有:教师团队介绍、教学目标、内容简介等。
2.拍摄要求
画面中教师以中景和近景为主,要求人物和板书(或其他画面元素)同样清晰,不建议无教师形象的全程板书或PPT配音。
录像环境应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视频片头/片尾(可选):片头和片尾的总长要求控制在10秒以内。一个教学单元内,如果有多个视频,建议仅在第一个视频加片头,在最后一个视频加片尾。
3.字幕文件(可选)
字幕文件应单独制作并上传,不能与视频合并,要求用srt格式。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不出现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每屏只有一行字幕,画幅比为4:3的,每行不超过15个字,画幅比为16:9的,每行不超过20个字。
4.课间提问
时长超过5分钟的视频应插入课间提问;有条件的课程,建议每5至6分钟插入一次。课间提问为1道客观题,题型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课间提问不计入平时成绩。
(二)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可以是课程教学演示文稿或其他参考资料、文献等。
演示文稿和其他格式文档需以PDF文档的格式上传;也可使用平台提供的富文本编辑器在线编辑。例如,每讲的PPT教案,可放在该讲教学内容的最后,供学生下载。
(三)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可以方便学生即学即练,也便于老师随时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随堂测验由客观题和(或)主观题组成。
客观题平台自动判分;题型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主观题由教师判分;题型可以是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一份随堂测验可以由多种题型组成,题目数量不限。
(四)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团队在教学单元中发起的讨论。平台为每个话题生成单独的讨论区。教师可选择将学生发言情况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五)考试
考试是检测学生课程阶段性/整体学习情况的正式测验题,可以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数量不限。考试题一经发布将不允许修改,发布前需确保考试内容核查无误。
考试题的形式与单元测验和单元作业一致,客观题由平台自动判分,主观题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批改的方式进行判分。
考试题学生只能提交一次,且有答题时间限制,该时间按平台的时间计算(即学生一旦开始考试,不论其是否关闭电脑,系统都将按平台的时间计时并按时结束)。
二、课程结构
原则上按周设计教学单元,课程持续时间建议不超过14周,超过14周的课建议开成两门课,如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
课程结构设置为两级或三级,各级编号均可自主编写(亦可无编号)。第一级结构仅包括标题,以及测验。第二级、第三级结构下包括标题、视频、教学资源、随堂测验等各类教学内容。二级、三级结构的标题可自主编写,每个二级、三级结构中可以包含多个视频文件和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以1至2个学时的课堂负荷为宜。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教学安排,对教学内容自由排序。
第二级、第三级结构下包括标题、视频、教学资源、随堂测验等各类教学内容。二级、三级结构的标题可自主编写, 每个二级、三级结构中可以包含多个视频文件和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以1至2个学时的课堂负荷为宜。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教学安排,对教学内容自由排序。